“三下乡”社会实践丨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手工艺与数字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培养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能力,由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团委副书记谭琳及14名志愿者组成“手工艺与数字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团(简称“实践团”),于7月11—13日赴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紧扣“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主题,将实践与思政理论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寻找传统手艺、走访调查、实地研讨的方式,对客家围屋、传统瑶绣文化等实地调研考察开展实践活动,传承优秀的文化,树立保护传统的意识,鼓励大家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责任担当紧密结合,不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力量,带强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客家围屋】
7月11日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手工艺与数字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团第一站来到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客家围屋实地调研考察。客家围屋建于乾隆末年,实践团志愿者们对围屋的历史、外貌、内部设计、客家文化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细致、严谨的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客家围屋建筑雕刻中的各种传统纹样,极大丰富了理论知识,将传统与现代科学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作品,为今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 广西贺州市莲塘镇客家围屋局部场景图
△ 铜钱眼排水和天井
△ 志愿者们有序开展考察记录工作
△ 客家围屋航拍
△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手工艺与数字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团合影留念
【非遗瑶绣文化】
7月12日实践团第二站分别来到位于贺州市八步区瑶文化体验馆、八步区步头镇过山瑶瑶族服饰传承基地调研考察非遗瑶绣文化,并对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大师进行了采访拍摄。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瑶绣服饰和瑶族文化,实践团志愿者们跟随着李素芳前往步头镇过山瑶瑶族服饰传承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不同瑶族支系的不同服饰,并对瑶族服饰纹样及瑶族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当下对于瑶绣文化的宣传推广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创新,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知行合一,深化学习成果”,利用自身专业所长,将更多传统瑶绣文化与现代化结合,让更多年轻人主动走进瑶绣文化,把瑶绣文化更好的发扬传承下去。
△ 非遗传承人李素芳
△ 交流现场
△ 何婷婷带领志愿者们参观瑶族文化馆
△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李素芳在瑶文化体验馆合影
△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李小莲、李素芳合影
【故城·文庙】
△ 临贺故城局部建筑场景图
7月13日实践团第三站来到位于贺州市八步区河西村贺州文庙、临贺故城进行实践调研活动。临贺故城,位于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其中贺州文庙是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文庙主要包括文庙主体建筑、明伦堂建筑群、孔子广场三个部分,为三进院落式结构,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实践团队对文庙进行参观并记录了文庙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实践团志愿者们通过此次的文庙参观实践活动,从中感受到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文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利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增强。
△ 贺州文庙内部部分场景
△ 实践团志愿者们进行考察记录工作
△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手工艺与数字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团合影留念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的学子们深入乡村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重视实学实干,把学习实践与思政理论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细致严谨的考察,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青春力量,展现了我院学子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奋力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
文字撰写 | 谭琳 孙梦泽
图片拍摄 |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乡村振兴实践团
视频编辑 | 罗世贤
推送编辑 | 滕云
推送审核 | 何骑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