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培丨利江副教授为染织绣研修班讲授《非遗传承案例解析与创作手法》
2021年10月15日早上9:00,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广西少数民族染织绣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项目(以下简称“研修班”)由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利江副教授主讲。
利江: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系专任教师
广西美协会员,广西美协设计艺委会委员
在产品设计、动画、新媒体设计、视觉设计专业领域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区美展,拥有多项工业产品、文创产品、旅游规划及旅游产品研发成果。
在课堂开始之初,由我校党委书记、副院长金又琳为利江副教授颁发聘书。
△ 我校党委书记、副院长金又琳为利江副教授颁发聘书
利江副教授在此次“非遗传承案例解析与创作手法”实践课程中指出设计教育所处相关领域,与非遗文创方法研究的关系较为密切,“非遗+文创”的可能性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利江副教授提到在非遗文创创新型设计转化的可行性时指表征应用是我们在设计创新中比较常用的设计手法,比如在我们日常的功能性用品上进行形式上的贴合转移。但是,表征应用的局限在于并不是面向具体的功能呈现,而是侧重于我们的个人主观审美。所以,在非遗的创新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功能的作用。
利江副教授在孵化非遗文创生态链中指出,要想有完整的非遗文创产品重点是在理念上面,也就是说非遗在往下进行传承的时候必须要有活化的空间。要想将非遗得到延续必须得找到一个合适的受众群体,目前来说我们对于受众群体的态度应该是是先培养再壮大。我们应该把非遗文化生态链进行一个架构,使需求方、出品方、文化方、渠道方、运营方、感性、审美至上这几个方面围绕着非遗文创形成一个完美的生态链。
并提出《非遗文创设计探究》从六个方面展开:1、业者“需要”自己成为第二个“故宫”;2、非遗+文创是否具备可行性;3、非遗文创的时效与时态/传统文化的现代形式表达/现代文化的传统形式表达/现代文化的现代形式表达;4、全景式孵化非遗文创生态链;5、非遗文创创新型设计转化的必要性;6、非遗文创的机会及可能。
△ 利江副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最后,利江副教授总结到非遗传承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思考的一项长远计划,在实践中应当注意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从而少走弯路。非遗传承人要将自己的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非遗文创的发展添砖铺路。最后也祝各位学员能在本次研修班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 利江副教授与学员们合影留念
文字撰写 | 刘琛超 杨登科 张博岩
图片拍摄 | 刘琛超 杨登科 张博岩
推送编辑 | 滕云
推送审核 | 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