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非遗研培丨董劲林副馆长为染织绣研修班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及探讨》课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1 22:10:03 点击: 【字体:


82f467bc914549828a59b33ec292fac8.gif


10月17日早上9:00,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广西少数民族染织绣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项目(以下简称“研修班”)由柳州博物馆副馆长董劲林主讲。


董劲林副馆长为学员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览中的体现、柳州博物馆非遗项目民族文创研发、柳州螺狮粉非遗文创研发及比赛、柳州紫荆花文创作品思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的若干想法等课程。


bf34b5ca262e4fcea00a6fe54626717e.jpg

△董劲林副馆长授课现场


首先,董劲林副馆长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遗项目数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四个方面讲解。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7d712b657b54fe39b9b32d3ff77faaf.jpg

△ 董劲林副馆长与学员交流


其次,以柳州博物馆为例,设《柳州民族风情馆》,由壮乡、侗寨、苗岭、瑶山和综合展示区五大部分构成,展示壮族的民俗、苗族的节日、瑶族的舞蹈和侗族的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在展览中进行呈现。师公舞,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师公是民间宗教师教的传承者和宗教法事活动的主持人。在祭祀活动中,师公的人戴面具扮神,边跳边舞,以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所戴面具以木或纸为材料,表现师公系统中诸神的面相,形象丰富多样,造型古朴,色彩艳丽。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侗族称为“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嘎老”是一种由众多人参与的歌队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故译为大歌。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侗族大歌入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介绍了民族非遗文创开发思路,包括调研考察(民族文化研究、前期市场调研等)→ 综合整理(多层方向选择、收集整理)→  元素提取(主、次要元素提炼) → 设计创意(实物、包装、平面、视频等)→打样调整(工厂、工艺、时间) → 宣传推广(多媒体平台、展览参赛、形象展示)→ 走进市场(反馈及调整)。


0b465f1d51fd45a1aa0b60d9d52f70a0.jpg

△董劲林副馆长与染织绣研修班学员合影


最后,董劲林副馆长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提出了若干想法。1、不着急、不盲目、不分心。2、树IP形象、专注自我。3、多培训、多传承、多交流、多合作、多展示。4、利用新媒体多宣传、扩大影响。5、守正创新、关注新事物、跨界融合。6、坚定信念、放飞自我、充满想象。






文字撰写 | 研究生科研办公室

图片拍摄 | 研究生科研办公室

推送编辑 | 滕云

推送审核 | 尹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