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培丨吴小军教授为染织绣研修班讲授《非遗文创的原生性和创新性》课程
10月28日晚上19:30,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广西少数民族染织绣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项目(以下简称“研修班”)由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小军教授主讲。
吴小军:
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珠宝设计硕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博士
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
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
在课堂开始之初,由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系副主任杨恩举副教授为吴小军教授颁发聘书。
△ 杨恩举副教授为吴小军教授颁发聘书
吴小军教授引用了自己书中的一段话作为课程的开始“传统是现代的过去式,现代是传统的进行时。现在也终将成为历史,显然也成为将来的传统。被岁月淘汰的那些技艺或许己经不合时宜,但历史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一切安排都是最合理的安排,过往的经验是不可或缺的财富。人生没有捷径,也无所谓弯路。走过的路,赏过的景,阅过的书,学过的艺,都是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元素。”
△ 吴小军教授授课现场
在课堂中吴小军教授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在课堂中吴小军教授总结《考工记》提到的观点,工匠作为工艺的主体,是工艺的创造者、制造者和继承者。一方面是有目的性的造物并运用具体的技艺来表现和传承延续;另一方面是将所造之物赋予不同的功能属性,造物的本质应是物有所用、物尽所用。工艺是工匠谋生的手段,也是彰显工匠技艺的具体方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已有技术方法的继承,同时也会融入工匠对工艺的不同理解和形成不同的工艺理解。
△ 吴小军教授和学员合影
文字撰写 | 刘琛超 张博岩 杨登科
图片拍摄 | 刘琛超 张博岩 杨登科
推送编辑 | 滕云
推送审核 | 尹红